【佳學基因檢測】眼科遺傳病基因檢測:典型型無虹膜癥基因檢測
眼科遺傳病基因檢測:
典型型無虹膜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眼科遺傳病,通常是雙側,全眼畸形(OMIM 106210)。佳學基因根據眼科學會送檢的基因檢測樣本表明,每40000到72000個活產嬰兒中就有一個患有此病。佳學基因致力于推廣眼科遺傳病基因檢測,希望人們不再受這種眼睛缺陷的困擾。
無虹膜即是一種疾病的名征,也是一種疾病狀態(tài)。當用無虹膜來描述疾病狀態(tài)時,這是一系列疾病的表現,包括無虹膜伴中央凹正或負視神經發(fā)育不全,隨后發(fā)展為白內障、青光眼和/或角膜病變。上瞼下垂有時也被包括在內。
佳學基因眼睛疾病表征描述
表征術語 | 解釋及描述 |
虹膜 | |
無虹膜 | 1、(臨床癥狀)虹膜缺失 |
2、(疾?。┤刍?/td> | |
有效無虹膜 | 沒有虹膜,沒有可見的虹膜組織(不取決于是否通過前房角鏡攝影檢測到有殘余組織) |
部分無虹膜 | 虹膜不有效:如在經典型無虹膜中可見的膜邊緣或不太常見的虹膜部分缺失(例如,在Gillespie綜合征中與典型無虹膜相區(qū)別的一個表型,存在括約肌發(fā)育不全) |
虹膜發(fā)育不全 | 與無虹膜不同,這是一個中性術語,并不意味著任何特定的疾病狀況。無虹膜是虹膜發(fā)育不全(cf部分到有效無虹膜)賊壞極端。賊輕的癥狀是透過性虹膜。 |
先天性散瞳(瞳孔擴大) | 固定擴大的瞳孔。在Gillespie綜合征中,這是由于括約肌發(fā)育不全引起的 |
虹膜缺損 | 大約6點鐘位置的虹膜缺損是由于眼裂閉合失敗引起的 |
虹膜鉤 | 虹膜和晶狀體之間的組織鏈,常見于Gillespie綜合征或前節(jié)發(fā)育不全 |
瞳孔異位 | 瞳孔移位,可能畸形 |
其他眼前節(jié)段異常 | |
后胚胎環(huán) | 虹膜角異常導致Schwalbe線前移。是Axenfeld-Rieger綜合征的特征,但在15%正常眼中可見。 |
角膜病變 | 角膜病總稱。在無虹膜癥中,是指在多年間發(fā)生的角膜進行性混濁,與角膜緣干細胞衰竭有關 |
先天性角膜混濁 | 先天性角膜混濁可能是無虹膜和其他前段發(fā)育異常如晶狀體分離失敗引起的。彼得斯異常和角膜硬化是臨床描述,不能指代病因,建議采用Nischal分類法 |
白內障 | 先天性或后天性晶狀體混濁,視發(fā)病年齡、癥狀、形態(tài)類型和側位而定 |
眼后節(jié)段異常 | |
中央凹發(fā)育不全 | 黃斑中心精細中心視覺的特化失敗,在OCT中為缺乏中央凹凹陷或者是中央凹淺。無虹膜癥(但不是吉萊斯皮綜合征)和眼白化病的核心特征 |
視神經發(fā)育不全 | 在眼底鏡下可見小視盤,典型的有毛細血管周圍暈和色素沉著環(huán)改變,視力下降與視盤大小無關,但與乳頭黃斑神經纖維完整性有關 |
視神經缺損 | 視裂閉合不全導致的視盤突出異常,可能累及整個視盤和/或伴有脈絡膜視網膜缺損和小眼畸形 |
其他異常 | |
眼瞼下垂 | 上眼瞼下垂 |
典型的虹膜表型為有效虹膜(圖2)或部分無虹膜,通常可見一個薄的新月形虹膜。虹膜發(fā)育不全的程度也較輕。部分無虹膜和有效無虹膜的區(qū)別是有限使用的,因為配備了角度鏡來觀察虹膜角,即使是那些明顯有效無虹膜的人也傾向于有可檢測的虹膜殘端(Nelson等人。1984年)。然而,有明顯部分無虹膜伴括約肌發(fā)育不全和扇形緣的病例在診斷上很重要(見下文“Gillespie綜合征”一節(jié))。
雖然先天性青光眼以眼球突出為特征在無虹膜癥中很少見,但約半數無虹膜癥患者在兒童后期或成年期發(fā)生青光眼(Grant and Walton 1974)。無虹膜性青光眼的發(fā)病機制包括開角型青光眼、虹膜殘端旋轉導致粘連性慢性閉角和淋病發(fā)生(Netland 2015)。此外,一些患者接受兒童白內障手術,這本身就具有繼發(fā)性青光眼的獨立風險(Mataftsi 2016)。無虹膜白內障可見全譜的白內障形態(tài),但它們往往是極性的,并且與囊膜的脆弱性有關,這使得白內障手術更加困難(Schneider等人。2003年)。晶狀體半脫位也會發(fā)生。
有趣的是,無虹膜中心凹發(fā)育不全發(fā)生在白化病中沒有交叉錯路(Neveu等人。2005年)。中心凹發(fā)育不全通常會導致視力下降,至少為6/30(0.7 logMAR),因此大多數患者都有資格進行視力損害登記。虹膜組織缺乏的光學后果也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,斜視性弱視(懶眼)是常見的。
賊后,無虹膜角膜上皮內穩(wěn)態(tài)異常和角膜緣干細胞缺乏導致進行性角膜病變(Douvaras等人。2013年)。無虹膜性角膜病的癥狀通常在成年早期就表現出來,角膜逐漸變得混濁和血管化。這構成了晚年進行性視力喪失的主要原因(Mayer等人。2003年)。罕見的是,先天性角膜混濁可能是由于角豆狀角膜同位造成的(Nischal 2015)。
雖然其他眼部表現型如小眼癥與PAX6突變(下文討論)一起出現,但這不被視為經典無虹膜表現型的一部分。在無虹膜患者的研究中發(fā)現了非眼部表型,特別是神經解剖和內分泌異常(兩者都可能無癥狀)。無虹膜糖耐量受損(Yasuda等人。2002年),糖尿病患病率可能略高[7%對4.5%,盡管注意到這些研究的人群不具有直接可比性(Netland等人。2011年;Menke等人。2015年)。這一點得到了Pax6在胰腺中作用的功能和動物研究的支持(Swisa等。2017年)。已經報道過嗅覺和聽覺的細微缺陷(Sisodiya等人。2001年;Bamiou等人。2007年)。核磁共振腦研究顯示松果體、前連合、胼胝體和額頂葉皮質區(qū)的核磁共振結構異常(Mitchell等人。2003年;Free等人。2003年;Yogarajah等人。2016年)。這主要來自于放射影像研究(Yogarajah等人。2016),潛在功能性后果的證據缺乏或有限。然而,有證據表明無虹膜兒童存在聽覺大腦半球間轉移缺陷(Bamiou等人。2007年)。
常見的眼睛畸形
晶狀體異位,常見的有小球形晶狀體(microspherophakia)、晶狀體缺損(coloboma of the lens)、虹膜缺損(iris coloboma)、無虹膜癥(aniridia)及瞳孔異位(ectopia pupillae